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拆解4天3板国新健康 业内人士:基本面没明显变化,市场炒作的是医疗数据落地场景

  • 科技
  • 2024-10-23 23:48:04
  • 568
摘要: 每经记者 金喆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数据要素”概念,再一次点燃市场对国新健康的预期。尽管公司在10月17日...

  每经记者 金喆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数据要素”概念,再一次点燃市场对国新健康的预期。尽管公司在10月17日和22日两次提示风险,但公司股票过去4个交易日里3天涨停。据wind统计,10月14日到10月23日,国新健康累计涨幅66.20%。

  股价上涨背后,是国新健康的一项核心业务是为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大数据智能监测服务,现已覆盖6亿多医保参保人群。如部分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投资者所说,国新健康成为热门股,是因为当下国家对数据要素的重视程度空前,如果这些医疗大数据能够落地,再加上央企的股东背景,将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一位曾对国新健康有过深入研究的医药投资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基本面没太多变化,市场炒的是最近数据要素的政策刺激。“他们(投资者)预期这些数据可以拿来用”。

拆解4天3板国新健康 业内人士:基本面没明显变化,市场炒作的是医疗数据落地场景

  10月23日上午,国新健康迅速涨停,尽管公司在前一晚再次提示风险,资金还是蜂拥抢筹。截至当日收盘,市值达到164亿元。而在一个月前,国新健康的股价只有6元出头。

  对于近期股价波动,国新健康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近期经营情况及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关于本公司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公司不存在违反信息公平披露的情形。

  陈天(化名)所在的国内一家医疗信息服务公司,与国新健康都属于互联网医疗,但侧重点不同。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8年以后互联网医疗已经不在风口了,业务量大幅下滑,现在相同项目的报价也只有当时的1/3,很多公司都收缩业务,甚至退出行业。

  国新健康上一次大涨是在2021年底,9个交易日从5.90元飙涨到21.56元,这也是国新健康2018年更名后最大的一次涨幅。国新健康的前身海虹控股是一家老牌上市公司,曾因医保控费概念风光一时。但后来随着预期迟迟不能落地,此后跌落神坛。2017年11月开始,国风投基金成为海虹控股的实际控制人,5个月后公司更名为“国新健康”。

  有着丰富医药投资经验的王斌(化名),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关注国新健康的。对于近期公司股价上涨,王斌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据他了解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医院端的DRG项目还有些业务做。近期这波炒作,是因为市场对国家数据局可能出台的文件有所期待。

  2024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公开的研报中,已经有分析师在畅想国新健康在数据要素领域的落地应用。

  东吴证券分析师表示,上述《意见》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系统部署,一系列与公共数据有关的政策已经在出台的路上,仅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环节未来将至少打开千亿元级别市场空间。

  该分析师把国新健康称作“医保IT国家队”。预计后续将有大量地市跟进地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公司背靠头部央企,落地实践案例先行先试,有望持续受益。

  假若如上述人士猜测,国新健康有哪些业务可以获得数据要素授权落地?

  2023年11月,国新健康在官网发表的《探索打造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切入点的数字化产业》一文中提到,国新健康基于三医领域业务沉淀,在商业健康险、医药器械、大型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域,均取得了数据应用场景落地,形成了系列典型应用场景。

  在今年半年业绩说明会上,国新健康高管也对这一热门话题作出回应,表示公司在商保数据服务方面做了重点探索,在杭州老年人意外险理赔直达、萍乡个人医保数据授权使用等标杆项目上,进一步明晰业务场景。此外,公司全资子公司获得杭州市人民政府数据运营授权,成为金融领域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单位。这一重要突破有利于公司聚焦数据要素价值实现,优化知识数据沉淀。

  2018年后,国新健康的营业总收入保持逐年增长态势,但在净利润方面除了2019年盈利,其余年份均为亏损。

  今年上半年,国新健康实现营收1.37亿元,同比增长37%,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7298万元。

  在业绩交流会,国新健康高管团队表示,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确实与公司近年来实施的综合性改革密切相关。今年1—8月,得益于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的努力以及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提升,合同签署数量同比去年有所增长,而且成功签订了数个关键的大客户合约,

  公司除实现在医药数据服务领域的重大突破,还与北京药监局签订了三医追溯项目和金华市医保支付方式项目,这两个项目合同金额均超过千万元。

  国新健康的业务主要分为数字医保、数字医疗。国新健康高管2021年底接受机构调研时曾介绍,医保端最常见的DRG/DIP是信息化建设+服务形式,不同地区因具体需求不同存在一定差异,后续服务费按照年度计算。医保端主要以财政资金(政府主导)为主,也有部分合作方(保险公司、银行)资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注意到,近年来国新健康中标最多的是DRG/DIP项目。截至2024年上半年,数字医保方面,国新健康在全国累计已实施DRG支付方式改革地区中,已服务70余个地区;在全国推行实施DIP支付方式地区中,已服务40余个地区;目前数字医保业务已经覆盖全国200多个统筹区。医保信息化业务方面,已完成10个省份的支付方式管理和基金智能监管相关子系统的实施部署。数字医疗方面,国新健康已覆盖近700家医院。

  2024年半年报显示,数字医保与数字医疗两大业务贡献了国新健康70%以上的收入。

  陈天对记者介绍,以前医院对智慧医疗的理解不深,项目造价都比较高,今时不同往日,行业价格竞争激烈,还有很多服务是信息系统公司免费给医院做服务,或者是压着成本线做。能够达到千万元以上的项目,绝大多数是工程量很大的HIS系统。

  而国新健康的四个业务板块中,只有数字医疗的毛利率为7.31%,其他均是负数。整体毛利率为-2.82%,但在逐年提高。

  对此,国新健康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主要由于公司优化业务结构,降本增效策略进一步显现成效,营业成本增速小于收入增速。公司将持续优化业务管理,综合提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陈天则向记者透露,IT行业都是项目制模式,这几年项目验收非常难,而且医院为了拖长账期,很多都不好好配合验收。而IT行业属于人力密集型行业,工资很高,往往是普通人员的好几倍,项目如果不能尽早验收,那么就非常耗人力,弄到后面很多项目都变亏损。

  但国新健康在2021年底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给出了另一个相对乐观的回答——DRG/DIP业务盈利或者盈亏平衡是基本目标,增值服务和业务拓展是未来盈利的方向。从业务角度来看,各地的财政资金基本能够覆盖公司的项目成本,至少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对于DRG建设从免费走向付费的过程,国新健康回应称,受财政、经济环境、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影响,医保基金压力变大,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开始重视支付方式改革。何时可以盈利?可以参照公司披露的股权激励的业绩解锁条件。

  10月22日和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两次致电国新健康公开电话,工作人员均表示,已向相关负责人转达采访需求,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一些老股民看国新健康,则要理性得多。

  “国新健康的基本面并没什么变化,上面提到这些数据适合做床旁诊疗系统,市场炒作这个概念就足够了。”王斌对记者说,而且这些数据的所有权本质上也不属于国新健康。不排除国家医保局授权给它使用。在他看来,这轮上涨更多是游资借着概念炒作。

  2018年国新健康入主海虹控股的时候,王斌觉得机会来了,新股东是国企背景,应该能在医保控费上出成效。结果买入后亏了,他后来再回过头冷静分析,就觉得自己还是太不理性。

  王斌说,以前一个地方招投标走智慧医疗路线,年营收都可以超过10亿元,现在一个地方收1000万元,10亿元级别已经是天花板了。“之前和地方联合做项目,现在收服务费为主。”在他看来,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和应用场景。

  有分析指出,针对于不同使用者和医疗场景,大数据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大数据既可以助力药企研发,降低研发成本,又可通过终端表现制定精准的市场营销方案;保险领域,可以借助医疗费用、医保医药相关数据,更精准地实现保险可持续增长;观察患者的预后和临床路径的效率,新疗法和新药品更准确寻找靶点和最佳临床目标人群。

  但是,这些数据并不掌握在包括国新健康这样的“中间商”手中。陈天也在采访中表达了类似观点,尽管他们为医院建设信息化系统,但并没有数据的所有权,他们只是工具的提供方。是否可以用这些医疗数据来做更多尝试,医保局和医院有绝对的话语权,厂商没有。

  这些在游资眼里都不重要,在本轮数据要素的风口下,谁都不想错过。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401114181

发表评论